關於她/他與水的故事-位於山區的台灣偏鄉部落
氣候變遷對世界造成的影響,已是全球共同面對的危機。2021年,台灣遭逢百年意想不到的乾旱,復興區位於石門水庫上游,因地勢較高,目前僅有三民、澤仁里局部區域採用自來水系統,其餘8個里仍使用部落型簡易自來水。按理山區水源較多,用水應不虞匱乏,氣候變遷之下山區雨量也漸少,部分簡易自來水系統同樣面臨缺水問題。
 

滴水成河,積少成多的儲水設備

「先解決民生用水問題,才能進一步著手擘劃部落創生與產業發展。」來自部落耆老的智慧。
台灣許多地方早年都曾設有水塔,除了是地方重要地標之外,往往也是扮演當地「救命水」功能。
蒲公英公共參與援助計畫,目前已針對自拉號山水源地至羅馬公路59.5K段2公里水管線修復完成,全面由老舊的黑膠水管,更換成出水口徑較大、管壁較厚(4mm),且耐用的PVC供水管線。
 
然而,修復老舊水管是第一步,如何「有效存水才是完善的關鍵」。水源地因位處偏遠及不易到達,每逢遭遇颱風豪雨,以及附近皆是大量桂竹林,架設的水管線不時會被長出的竹子擠壓造成損壞而中斷供水,或造成管線破損、淤塞(每年3-5月始桂竹的蓬勃生長季)。自水源地到部落約有約5公里的距離,因距離長、地貌變化大,為了提高供水量、穩定性,本計劃工程採取「分段蓄水概念」,以順應山區地形地貌的方式逐段設置蓄水塔,既可利於管線修繕,又可保存得來不易的水資源。
 
除了第一階段建置150噸蓄水量外,規劃於區段中間再新增170噸儲水水塔的建置工程,提高未來溢流到部落用水。
 

▲ 目前80噸水塔已完成建置。

 

▲第一階段水塔建置工程仍進行中,圖為90噸水塔建置預定地。

 

蒲公英公共參與援助計畫,透過鑿井、濾水及儲水等設備建置、衛生教育、農耕培力計畫、社區創生等服務工作,幫助國内部落、烏干達邊境的南蘇丹難民、東非盧安達貧困家庭改善自身的生活與部落產業的永續發展。
 
每月定期500元,就能改善一個貧困家庭(一個家庭成員平均有5-7位),有乾淨飲用水喝💧,讓孩子免於因細菌生病的危機,擁有健康身體。同時,能實質幫助台灣部落居民的缺水危機,並讓部落產業持續深耕、也維持部落生態的平衡。計畫區完成後,將逐步投入下一個村莊工作。